我们的世界,即地球,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,也是唯一已知维持生命的行星。维持地球上生命的这一层称为岩石圈。岩石圈由地壳和最上层固体地幔组成。而位于岩石圈下方的软流圈则由地幔最上部最脆弱的部分组成。当我们从岩石圈移动到软流圈时,温度会升高。这种温度的升高以及极端的压力导致岩石变成塑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半熔融的岩石会流动。上述现象,在一定的深度和温度下产生软流层。由于这些层内发生的机械变化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,这两层至关重要。它们的差异和相互作用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讨论。

历史/形成

岩石圈的概念始于1911年,由A. E. H. Love提出,并由J. Barrell和R. A. Daly等其他科学家进一步发展[i]。而软流圈概念是在历史的后期阶段提出的,即1926年,并在1960年被智利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证实。他们提出了大陆地壳上的重力异常,其中强的上层漂浮在弱的下层(即软流圈)上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想法得到了扩展。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强岩石圈,它建立在弱软流圈上[ii]。

结构

岩石圈由地壳和最上层地幔(主要由橄榄岩组成)组成,它构成了由构造板块(大块岩石材料)分开的刚性外层。据说这些构造板块的运动(相互碰撞和滑动)会引起地质事件,例如深海裂谷,火山,熔岩流和造山。岩石圈被上方的大气层和下方的软流圈所包围。虽然岩石圈被认为是最坚硬的层,但它也被认为是有弹性的。它的弹性和延展性远小于软流圈,并且取决于应力、温度和地球曲率。该层的深度从地表以下80公里到250公里不等,被认为是比其邻居(软流圈)更凉爽的环境,大约400摄氏度。

与岩石圈相比,软流圈被认为要热得多,即在300至500摄氏度之间。这是由于软流圈大部分是固体,一些区域含有部分熔融的岩石。这有助于软流圈被认为是粘稠的和机械弱的。它被认为在自然界中比岩石圈更具流动性,岩石圈是它的上边界,而它的下边界是中间圈。软流圈可能延伸到地球表面以下700公里的深度。构成中间层的热物质加热软流圈,导致软流圈中的岩石(半流体)融化,前提是温度足够高。软流圈的半流体区域允许构造板块在岩石圈中移动[iv]。

化学成分

岩石圈分为两种类型,即:

  • 海洋岩石圈 – 更密集的海洋地壳,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.9克
  • 大陆岩石圈 – 一种较厚的地壳,在地球表面以下延伸200公里,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.7克

岩石圈的化学成分包含大约80种元素和2000种矿物和化合物,而软流圈中的泥状岩石由铁镁硅酸盐制成。这与中间层几乎相同。由于二氧化硅较少,铁和镁较多,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更暗[v]。

板块构造/活动

岩石圈包含15个主要构造板块,即:

  • 北美
  • 纳斯卡
  • 斯科舍省
  • 加勒比海
  • 南极
  • 欧亚
  • 非洲
  • 印度
  • 澳大利亚人
  • 太平洋
  • 菲律宾
  • 阿拉伯
  • 南美
  • 科科斯

来自地球下层的热量引起的对流驱动了虚弱层流,从而使岩石圈中的构造板块开始移动。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所述板块的边界处,导致碰撞,相互滑动,甚至撕裂。产生地震、火山、造山运动以及海沟。海洋地壳下软流圈的活动产生了新的地壳。通过迫使软流圈浮出水面,在洋中脊。当熔融岩石挤出时,它会冷却,形成新的地壳。对流力也导致洋脊处的岩石圈板块分开[vi]。

岩石圈 – 软流圈边界 (LAB)

实验室位于冷岩石圈和温暖的软流圈之间。表示流变边界,即包含流变特性,例如热性质、化学成分、熔融程度和晶粒尺寸的差异。LAB描绘了从软流圈的热地幔到上面更冷、更坚硬的岩石圈的转变。岩石圈的特点是传导传热,而软流圈是平流传热的边界[vii]。

穿过实验室的地震波在岩石圈中的传播速度比软流圈快。某些地区的波速降低了5至10%,30至120公里(海洋岩石圈)。这是由于软流圈的密度和粘度不同。边界(地震波减慢的地方)被称为古腾堡不连续性,由于其共同的深度,它被认为与LAB相互关联。在海洋岩石圈中,LAB深度可以在50至140公里之间,除了在大洋中脊,它并不比正在形成的新地壳深。大陆岩石圈LAB深度是一个争议的来源,科学家估计深度从100公里到250公里不等。最终,大陆岩石圈和一些较老部分的LAB更厚,也更深。表明它们的深度与年龄有关[viii]。

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比较如下:

岩石圈 软流圈
岩石圈概念于1911年提出 软流圈概念于1926年提出
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层最坚固的地幔组成 软流圈由地幔最上部最脆弱的部分组成
位于大气层之下和软流圈之上 位于岩石圈之下和中间圈之上
物理结构由刚性外层组成,该外层被构造板块分开。它被认为是刚性、脆性和弹性的。 物理结构大多是固体,一些区域含有部分熔融的岩石,表现出塑性
特点是弹性和延展性较差 具有比岩石圈更高的延展性
范围从地球表面以下80公里到200公里的深度 延伸到地球表面以下700公里的深度
大约温度为400摄氏度 大约温度范围为300至500摄氏度
密度低于软流圈 软流圈比岩石圈密度大
允许传导传热 允许平流传热
地震波在岩石圈中的传播速度更快 地震波在软流圈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岩石圈中慢5%至10%
岩石承受的压力要小得多 岩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
化学成分由80种元素和大约2000种矿物质组成 软流圈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组成

地球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区别

本文由网友:傻傻躺着 投稿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,但请务必注明出处,尊重他人劳动成果。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 有区别网 [http://www.vsdiffer.com]
本文标题:地球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区别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vsdiffer.com/vs/the-earths-lithosphere-vs-asthenosphere.html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 网友:傻傻躺着 个人看法、理解、学习笔记、总结和研究收藏。不保证其正确性,因使用而带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!如本网站内容冒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邮箱: ,我们核实并会尽快处理。